原油是商品之王,既有垄断特色的商品属性,又有着非常强的宏观金融属性,同时还经常受到战争和地缘政治的冲击,非常复杂。
产油国和进口国是两个利益集团,很显然,产油国居于强势地位。尤其产油国还具有一个虽说不很团结但利益却高度统一的国际行业组织,这就给国际原油保持总体强势增加了又一制度保障。
这些年国际流行去化石能源热潮,加之疫情的反复骚扰使得原油的中远期需求成为一个高度
不确定性的预期。随后我们看到了OPEC+的联合减产以及随后的油价强势。
最近举世瞩目的原油减产方案,今天终于尘埃落定:OPEC+决定8月起增产至多40万桶/日;其中五国产量基线上调,涉及总产量164万桶/日,分别是俄罗斯50万桶/日、沙特50万桶/日、阿联酋33万桶/日、伊拉克和科威特各15万桶/日。以上国家产量基线上调的时间点为2022年5月,即在明年5月以前不会冲击原油供应和市场稳定。
这是一个并不令人意外的利好,市场正在期待“组织”的关怀。可以预见,下周的国际原油以及相关化工品会重回前期的强势格局,不排除一些品种会创出新高。
原也正常,在流动性空前泛滥的金融大背景下,在十分强烈的全球大通胀预期之下,一向强势的国际原油怎能缺席?
未来的通胀,尤其是对原油价格波动比较敏感的国家,会由于油价上涨感受到越来越大的通胀压力。至少,我们可以怀疑,5.4%并非美国CPI的本轮高点,在8月用油高峰到来之际,通胀指标应该还会再攀新高,让金融市场和经济指标给这次毫无节制的大放水做出一个更有力的历史标记。
尽管没有人喜欢大通胀,但是现实里总会有人喜欢造通胀,被迫或者故意。
而市场不过是在根据规则做出自己合理的反应而已,货币条件是因,市场通胀是果。
我们不妨换个思路:如果没有令人胆战心寒的世界大通胀,谁来阻止和教育一再涌现的货币超发野心家?
我们站在政府和社会的立场,当然要提醒防通胀和遏制部分商品和资产价格的过快上涨。这也是理性人士的分内之事,是为了全局的利益和未来的和谐。
然而,理性的愿望不一定都能很快变为现实,还取决于市场答不答应。而市场答应不答应,取决于政府政策定调和相关产业利益共同体的行为选择。
怕就怕,树欲静而风不止。当风向变了的时候,我们也需要自我调整。
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看到最大的放水国一直不肯承认通胀压力的真实性和长期化,他们只想为自己具有掠夺性质的冒险政策做辩护并一再暗示自己会延缓退出,而本来擅长投机的市场正在得到他们的鼓励。我们还看到国家一边严厉斥责商品炒作行为并不惜动用珍贵的储备资源来平抑市场,但同时也在执着地推进着另外一系列促进商品价格上涨的行政措施。这并不令人心寒或值得批评,毕竟社会与国家是有多重管理和目标的,这就是我们过去讲过的不可改变的“不完美现实”。只能说,现实让我们更加清醒地意识到:市场拐点未到,有些事情还不算完,更激烈的搏斗还在后面!
当然,最近我们也发现,在不少发展中国家纷纷加息收紧货币的同时,有的国家却开始为尚未到来的下行压力而改变了政策初衷。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政府总是偏爱增长,即便为此付出代价也在所不惜。
好吧,我们早知道“形势比人强”,又何必啰里啰嗦呢?
世界之大,需要妥协。市场之险,必须无我!
好多好多的争论都没有什么意义,我们尽量把该做的事情做对吧!